胃病、胃癌這兩個名詞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早已屢見不鮮了。引起胃病的因素有很多,比如暴飲暴食、飲酒酗酒、吸煙、不吃早餐等等。絕大多數人都正在或者曾經受到過胃痛的折磨,也經常聽說身邊某親戚或者某朋友亦或是某明星患胃癌去世。那么怎么樣才能很方便的了解自己的胃是否處于一個健康的水平呢?
胃病、胃癌的檢查及診斷方法有很多,包括鋇餐檢查、胃鏡檢查、C14呼氣試驗等等。當然較為直觀的胃鏡檢查或者鋇餐檢查,可以詳細了解消化道內各器官的體征,準確性較高。然而由于胃鏡的痛苦較大,往往不為患者所接受,易導致延誤診斷和治療。
在醫(yī)院看病或者體檢會涉及到抽血檢查,那么胃病檢查和胃癌的篩查也可以通過抽血檢查嗎?當然答案是肯定的。
胃蛋白酶原I(PGI)、胃蛋白酶原II(PGII)和胃泌素G-17檢測就可以評估胃部健康狀況的,那么這些指標又是怎么樣表現胃部健康狀況的呢?
胃泌素G-17是什么?
胃泌素G-17由胃竇G細胞產生,其分泌嚴格受胃竇部PH值控制,根據G-17水平高低,該指標可判斷胃分泌功能,反映胃酸高低、提示胃黏膜萎縮的部位、程度及風險,可較為全面判斷胃黏膜健康狀況。
胃泌素G-17的臨床意義:高胃泌素血癥高胃酸性高胃泌素血癥:見于胃泌素瘤、胃竇粘膜過度形成、慢性腎功能衰竭。腎功能恢復后,胃泌素水平大多恢復正常,如果不能恢復,常提示有萎縮性胃炎的可能。
低胃酸性或無酸性高胃泌素血癥:見于胃潰瘍、A型萎縮性胃炎、迷走神經切除術后,甲狀腺功能亢進。
低胃泌素血癥:見于B型萎縮性胃炎、胃食道返流。
胃泌素反應性增強見于賁門失弛緩癥、十二指腸潰瘍病。
胄泌素反應性減弱見于皮硬化癥。
胃癌時,胃泌素的變化與病變部位有關,胃體癌時血清胃泌素明顯升高,而胃竇癌時,胃泌素分泌減少。
胃蛋白酶原I(PGI)、胃蛋白酶原II(PGII)是什么?
PGI和PGII是胃粘膜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,大約有1%的胃蛋白酶原進入血液并穩(wěn)定存在,胃萎縮時會改變胃蛋白酶原的分泌。因此,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為胃粘膜萎縮的可靠指標。目前,胃蛋白酶原水平檢測已經被認為是“血清學上的胃鏡檢測”。亞洲地區(qū)關于胃蛋白酶原的臨床使用研究有已經很多,已有明確證據表明胃蛋白酶原水平檢測能有效發(fā)現萎縮性胃炎,萎縮性胃炎是腸化生胃癌早期癌前病變已經成為共識。一項大規(guī)模人群研究表明增加PGI/PGII時,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提高至93%和88%。
胃蛋白酶I(PGI)的臨床意義
正常參考值:67~200 ng/ml
PGI是檢測胃泌酸腺細胞功能的指針,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,胃酸分泌減少或胃粘膜腺體萎縮PGI降低
胃蛋白酶II(PGII)的臨床意義
正常參考值:0~15 ng/ml
PGII與胃底粘膜病變的相關性較大(相對于胃竇粘膜),其升高與胃底腺管萎縮、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、異型增值有關
PGI/II比值的臨床意義
正常參考值:>7.5
PGI/II比值進行性降低與胃粘膜萎縮進展相關。因此,聯合測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“血清學活檢”的作用。
中國抗癌協(xié)會推薦以上流程進行胃癌篩查,其中就包括胃泌素G-17和PG的血清學檢查。可見胃泌素G-17和PG對于胃病、胃癌的診斷和篩查尤為重要